项目信息

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一期)

 
项目名称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中国赤峰项目区)(2017P1-INM)
监督机构内蒙古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执行机构内蒙古赤峰三义井林场
执行期限2017.01-2019.12,36个月
项目预算74.4万/50万美元(总额/亚太森林组织资助金额)
项目区域内蒙古赤峰三义井林场
项目总目标本项目以防沙治沙、植被恢复和沙产业为主要建设内容,通过建立集多种先进成熟技术在内的示范区,促进区域植被恢复、扩大区域森林面积、提高沙地生态系统质量和可持续经营管理水平,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作用和综合效益,减缓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有效防治荒漠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为大中亚区域同类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建立典型示范。
项目产出编制《赤峰市防沙治沙典型模式研究报告》; 建设沙区植被恢复示范林70 公顷;建设沙区经济林示范基地39 公顷;培训人员500人次,国内外交流培训20人次;编写项目培训技术手册1册。
 
项目背景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大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腹地,降雨稀少,温度变化剧烈,荒漠化问题突出,在大中亚区域建立典型示范区,开展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先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必将对大中亚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内蒙古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赤峰市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始建于1985年,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中国半干旱荒漠化地区典型的国有林场。林场地势较平坦,海拔高度为460-500米之间。林场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年均气温为7.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9.7℃,极端最高气温39.9℃,年日照时数2900小时,年降水量360毫米,年蒸发量2400毫米,生长期143天。平均风速3.5米/秒,年大风日数40天左右。本区域土地沙化造成植被恢复难度大,森林质量差、效能低,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

       2016年,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启动“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一期”,并将中国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三义井林场选定为中国项目区(图1)。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是中国风沙灾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本项目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拟采取的关键技术如下:(1)针对项目区土地沙化严重、沙化土地植被恢复难度大等问题,推广与示范沙区植被恢复技术;(2)针对项目区现有沙地经济林生长缓慢、低产低效、经营粗放等问题,推广与示范沙区经济林高效经营丰产系列技术;(3)针对项目区林场及其职工目前经营管理水平薄弱、防沙治沙科技能力相对落后等问题,全方位强化林场及职工的综合能力建设。
通过3年的实施,项目建设效果明显,达到了预期目标,提高了林场管理人员素质,转变了林场经营管理理念,建成了集“防沙治沙、植被恢复、资源利用”三位一体的沙地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对改善区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的质量和效能,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也对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项目特色
编制完成了《赤峰市防沙治沙典型模式调查报告》
       通过对赤峰市科尔沁沙地和浑善达克沙地进行调研、咨询、踏查等方式,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防沙治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开展深入系统研究工作,依据沙地类型、治沙技术、治理成效、治理年限等基本要素,全面梳理了赤峰市防沙治沙技术集成,立足于因沙而宜,以水定策,经济适用,易于推广,提炼了机械沙障治沙、复合沙障治沙、封育基础上人工促进修复、人工造林治沙、沙生植被可持续经营五种模式。

建成了沙区植被恢复与经济示范林,并示范相关种植和抚育技术。  
植被恢复模式一:樟子松与新疆杨混交示范林(30公顷)

图1 樟子松、新疆杨混交示范林
       针对项目区的气候类型和立地条件,筛选适合项目区的优良沙生树种樟子松和新疆杨,采用混交方式,建立沙区防护林带。解决造林模式单一,林相单一,气候干旱,病虫害多发,造成林分退化甚至死亡问题。樟子松新疆杨植被恢复示范林造林模式:樟子松与新疆杨进行块状混交,混交比例为7:1,杨树作为防护林带,在网格内栽植樟子松,形成“带、网、片”状的防风固沙林。

植被恢复模式二:樟子松与文冠果混交示范林(40公顷)

       文冠果是本地区退化防护林改造主要树种,该树种根系发达能够充分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和养分,特别耐干旱、耐瘠薄,是适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的优良树种,文冠果也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木本油料原料林树种。营造樟子松文冠果混交示范林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在达到防风固沙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林分产出和经济效益,实现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加农民收入且为同类地区推广实施该类型模式治沙造林提供示范。文冠果与樟子松进行块状混交,混交比例为7:1。樟子松作为防护林带,在网格内栽植文冠果,形成“带、网、片”状的防风固沙林。 
图2 樟子松与文冠果混交示范林
 
经济林示范模式一:山杏丰产经营技术示范林(18公顷)

       山杏是敖汉地区乡土树种,也是营造防风固沙林的先锋树种之一。通过加强抚育技术管理,山杏丰产经营地块亩产果核9.65kg,对比地块亩产果核7.55kg,项目地块较对比地块结实量多21.8%,差异十分明显。示范林充分应用丰产经营技术,亩增加产值为12.02kg,取山杏核平均价格为6元/kg,减去投入成本,年亩收入增加22.0元,示范林约年增收5940元。
图3 山杏丰产经营技术示范林
 
经济林示范模式二:大扁杏丰产经营技术示范林(8公顷)
       通过采用大扁杏丰产经营系列技术,包括土肥水管理,树体管理,灾害防控技术等,提高了大扁杏的产量。大扁杏丰产经营地块亩产果核21.2kg,对比地块亩产果核16.85kg,项目地块较对比地块结实量多20.5%,差异十分明显。根据示范林预期效益分析,示范林平均株产达到1.3kg,按着每亩84株计算,达到111.6kg,市场价格为14元/kg,其亩效益为1562.4元,示范林年增收18.7万元。

 
 图4 大扁杏丰产经营技术示范林
 
经济林示范模式三:山杏改接大扁杏技术示范林(13公顷)
       大扁杏的花期相对比山杏较晚,受早春寒冻影响较轻,山杏改接大扁杏后,林分生长状况及产出效益均表现良好。通过推广应用山杏改接大扁杏技术,有效改善沙地山杏林分结实率低及经济效益低等现状,为同类地区山杏林分经营管理提供示范。通过嫁接,预期示范林效益结果显示,平均株产达到1.3kg,按着每亩50株计算,达到65kg,市场价格为14元/kg,其亩效益为910元,示范林年增收17.7万元。 
图5 山杏改接大扁杏嫁接初期(左)及嫁接效果 (右)
 
林下经济示范模式:林下中草药和花卉种植

       为使大中亚项目可持续经营发展,发展林下经济,提高经济效益,为大中亚荒漠化地区提供林下种植典型模式,开展林下种植药材和花卉,形成一套成熟的沙地林下种植技术和典型模式。项目建成林下经济种植试验面积40亩,其中种植甘草20亩,种植宿根花卉20亩,包括红花景天5亩,卧茎景天5亩,红花萱草5亩,金娃娃萱草5亩。
图6 林下花卉种植

 

 项目文件 
1. 《赤峰市防沙治沙典型模式调查报告》   2.《项目技术手册》    3.《项目结题报告》


  新闻
亚太森林组织通过示范项目助力 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
进一步推进大中亚防沙治沙最佳实践示范项目
大中亚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完成结题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