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信息

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二期)

 
项目名称: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中国赤峰项目区)(二期)(2019P4-INM)
监督机构:内蒙古赤峰市林业和草原局
执行机构:内蒙古赤峰三义井林场
执行期限:36个月,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
项目预算:1029.392/811.636万元(总额/亚太森林组织资助金额)
项目区域:内蒙古赤峰三义井林场
项目总目标:本项目以防沙治沙、植被恢复、沙产业和成果展示为主要建设内容,在一期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项目示范内容,通过建设半干旱荒漠化区植被恢复示范林、低效林改造示范林、沙生树木示范园和荒漠化防治成果展览室,提升一期项目综合效益和示范成效,建立集多种先进成熟技术在内的示范区,促进区域植被恢复、扩大区域森林面积、提高荒漠化地区生态系统质量,提高林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充分发挥森林的多功能作用和综合效益,有效防治荒漠化和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农牧民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为大中亚区域同类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典型示范。
项目产出: 建设半干旱荒漠化区植被恢复示范林72.34公顷;建设沙生树木示范园10公顷;建设低效林改造示范林38.66公顷;提升一期项目综合效益与示范成效;建设荒漠化防治展览室500平方米;能力建设:培训人员600人次,国内外交流培训32人次,编写项目培训技术手册1册。 

项目背景:
       土地荒漠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重大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问题,大中亚地区处于欧亚大陆腹地,降雨稀少,温度变化剧烈,荒漠化问题突出,在大中亚区域建立典型示范区,开展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先进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必将对大中亚区域的生态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内蒙古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赤峰市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始建于1985年,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中国半干旱荒漠化地区典型的国有林场。林场地势较平坦,海拔高度为460-500米之间。林场属于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全年干旱少雨,年均气温为7.0℃左右,极端最低气温-29.7℃,极端最高气温39.9℃,年日照时数2900小时,年降水量360毫米,年蒸发量2400毫米,生长期143天。平均风速3.5米/秒,年大风日数40天左右。本区域土地沙化造成植被恢复难度大,森林质量差、效能低,严重影响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河水潺潺、水草丰茂,历史上的科尔沁草原,美丽富饶。直到上世纪中后期,受历史、人为、自然、气候等因素影响,沙进人退,80%的土地沙化,生态体系严重失衡,苍茫草原变为茫茫沙海,科尔沁草原变沦为科尔沁沙地。“敖汉,敖汉,十年九旱;一年不旱,洪水泛滥。”,内蒙古敖汉旗位于燕山山脉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属于科尔沁沙地南缘。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三义井林场,始建于1985年,是中国半干旱荒漠化地区的典型国有林场。
       为了促进人沙和谐,恢复沙区植被并助力脱贫攻坚,同时,积极响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为推动大中亚区域同类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提供典型示范和最佳实践,促进大中亚区域国家林业协同发展,加快荒漠化防治进程,从2017年开始,亚太森林组织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合作,通过开展实地项目,示范“防沙治沙、植被恢复、资源利用”三位一体的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模式。项目一期(2017年-2019年)1)全面总结了赤峰市沙地治理典型模式,为防沙治沙提供理论依据;2)改变以杨树为主要造林树种的单一模式,采用樟子松、新疆杨、及樟子松和文冠果多树种混交配置模式和沙区植被快速恢复系列技术,示范了适合本地区的高标准沙地植被恢复造林技术模式,促进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和沙地生态系统的质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在达到防风固沙效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林分产出和经济效益;3)建立了沙区经济林示范基地,包括大扁杏丰产经营技术示范林、山杏改接大扁杏技术示范林和山杏丰产经营技术示范林,建设面积分别为8公顷、13公顷和18公顷,根据测算,示范林预期效益分别为18.7万元、17.7万元和6000元;4)开展林下经济种植模式,探索改变因沙地植被恢复示范林经济效益周期长,前期无经济效益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在网眼内樟子松林下种植药材,预计每年每亩增收4500-6000元。
图1 山杏丰产经营示范林(左)及樟子松与新疆杨混交林内的林下经济种植模式(右)
       在项目一期成功实施的基础上,2020年,亚太森林组织继续在敖汉旗三义井林场开展为期三年的项目建设任务,并于4月正式召开项目启动会。项目将通过半干旱荒漠化区植被恢复、沙生树木示范园建设、低效林改造示范、沙产业发展和荒漠化防治成果展示室建设等内容,继续助力基层林业组织开展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提升一期项目示范成效,为大中亚区域同类地区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建立多层次、多功能的典型示范,促进“人沙和谐”!

项目特色
示范干旱半干旱地区森林恢复模式
模式1:建设沙地针阔混交示范林(6.67公顷)
       通过营造樟子松、榆树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提高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更好的发挥森林生态效益。
模式2:建设穿沙公路防护示范林(10公顷)
       金叶榆、樟子松耐旱、耐寒,耐瘠薄,抗风、保土固沙能力强,是适合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地区造林的优良树种,营造樟子松、金叶榆混交护路示范林不仅起到保护项目区道路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很好的景观效果。
模式3:建设荒漠化区针阔混交示范林(55.67公顷)
       通过营造樟子松、元宝枫、卫矛、山桃等多树种混交林,可进一步提高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更好的发挥森林效能。
       分模式1:樟子松、卫矛混交示范林(18.14公顷)      分模式2:樟子松、山桃混交示范林(18.93公顷)     分模式3:油松、元宝枫混交示范林(18.60公顷)

图2 荒漠化区针阔混交示范林种植
 
图3 荒漠化区针阔混交示范林种植后效果 
模式4:建设沙生树木示范园(10公顷)
       多年来,三义井林场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主要以乡土树种为主,造林树种种类较少,且多为纯林。通过项目建设植物示范园,收集栽植沙生树木树种40种,包括乔木树种和灌木树种,均为半干旱荒漠化区防沙治沙、植被恢复、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树种,既展示防沙治沙树种的多样性,又为多树种造林、营造混交林、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森林质量提供树种选择和栽植示范,达到提高项目区森林生态系统的质量、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目的。
模式5:建设建设低效林改造示范林(38.66公顷)
       三义井林场现有杨树纯林4202hm2,其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营造的有521hm2,八十年代营造的有794hm2,绝大部分已退化为小老树,枯死严重;九十年代以后造林保存面积2887hm2,也已出现大面积枯死、退化现象。由于林木出现了严重退化和枯死现象,致使林相残破,生态效益低下。
       通过对低效林采用补植、补造乔灌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等措施,调整树种组成,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林分质量,提升森林综合效益,进而总结和提升低效林改造技术与方法,推广成功经验与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分模式:
       分模式1:带状改造模式示范林(13.33公顷)       分模式2:林下改造模式示范林(13.33公顷)       分模式3:块状改造模式示范林(12.00公顷)
图4 低效林改造前(左)和后(右) 
开发沙地旅游经济,建设荒漠化展览室
       展览室以展示“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一期、二期建设成果,以及敖汉旗和赤峰市防沙治沙、荒漠化治理主要成效和成功经验为主要内容,通过影音、图片、音像等形式,实现荒漠化防治展览室的“展示、参观、科普、宣教、示范”等多种功能。
 
  新闻
进一步推进大中亚防沙治沙最佳实践示范项目
亚太森林组织通过示范项目助力科尔沁沙地综合治理 
亚太森林组织“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 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二期)启动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