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森林管理与林业发展
一、概述
印度(The Republic of India)旧称“天竺”,地处北半球的南亚印度次大陆,位于北纬8°24′~37°36′、东经68°7′~97°25′。印度总面积约298万平方千米(不包括中印边境印占区和克什米尔印度实际控制区等),是南亚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也是世界上面积第七大的经济体。区域包括阿拉伯海中的拉克沙德威普岛,孟加拉湾的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西部和西南部邻阿拉伯海,东部和南部达孟加拉湾,海岸线的总长度为7,517千米。陆地周边分别与阿富汗、巴基斯坦、中国、尼泊尔、不丹和孟加拉接壤,喜马拉雅山脉位于该国北部。首都新德里是全印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铁路、航空枢纽,行政区划上由28个邦(州)和包括新德里在内的9个联邦中央直属区(市)组成,面积最大的州是拉贾斯坦邦。印度总人口13.39亿(2017年),居世界第2位,人口密度450.4人/平方千米,由100多个民族构成,其中印度斯坦族约占总人口的46.3%,其他较大的民族为马拉提族、孟加拉族、比哈尔族、泰卢固族、泰米尔族等;印度教教徒和穆斯林分别占总人口的80.5%和13.4%。
1、社会经济
印度经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为主,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他支撑产业对印度经济和国内生产总值贡献极大。农业包括作物种植、牛奶生产、畜牧业、渔业、林业和其他一些活动,农业及其相关活动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且对经济的贡献每年都在增加,农业劳动力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工业主要是各种传统和现代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6%左右,解决了国内22%的劳动力就业,其中纺织业占据了南亚制造业总量的20%;服务业包括零售、建筑、软件、通信、信息技术、银行、保健和其他经济活动。近年来,印度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经济体之一。根据印度财政部和世界银行公布的经济调查数据,印度2017/2018财年国内生产总值166.28万亿卢比(约合2.58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6.6%,国民总收入164.38万亿卢比(约合2.55万亿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11,782卢比(约合1,733美元)。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人均约为3,700美元,从全球角度来看处于第163位。此外,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经济体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满足温饱。
2、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印度分布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如高山、深谷、平原、高原、沙漠、海岸和岛屿等,从喜马拉雅山向南一直伸入印度洋。北部是山岳地区,中部是印度河—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平原约占总面积的40%,山地占25%,其余为高原,但这些山地、高原大部分海拔不超过1,000米;低矮平缓的地形在全国占有绝对优势,不仅交通方便,而且分布有适宜农业生产的冲积土和热带黑土等肥沃土壤,农作物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根据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历史,印度可分为北部高海拔山区(北部和东北部的喜马拉雅山部分)、印支平原(又称印度河和北印度河平原)、半岛高原、沿海平原、印度沙漠(塔尔沙漠)和岛屿(如归为联邦直属地孟加拉湾的安达曼和尼科巴群岛,阿拉伯海的拉克沙德韦普岛等)。
印度气候多种多样,从西部干旱的沙漠、喜马拉雅北部的高山气候到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西南部岛屿海洋性气候和热带雨林的潮湿热带气候,但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部分地区有炎热夏季和极端的冬季,历史最高温度记录为50.6摄氏度,发生在拉贾斯坦邦的阿尔瓦尔;最低温度记录为零下45摄氏度,发生在克什米尔。印度气候分为雨季(6~10月)、旱季(3~5月)及凉季(11~次年2月),冬天时因受喜马拉雅山脉屏障影响,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年降水量在1,000~2,000毫米之间,西南季风是印度水汽的主要来源,约有4/5的降水集中在西南季风盛行的时期。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降水量分布极不均匀,西部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少于100毫米,东北部阿萨姆邦年降水量在4,000毫米以上。
3、自然资源
印度矿产资源丰富,铝土储量和煤产量均占世界第五位,云母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60%,铁矿石大量出口日本等经济体。此外,还有云母、石膏、钻石及钛、钍、铀、石油和天然气等矿藏,沿海及岛屿具有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森林覆盖率为21.9%。印度的主要河流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上游为雅鲁藏布江)、印度河、讷尔默达河、戈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和默哈纳迪河等12条主要的河流,水资源可利用量为11,220亿立方米,约占水资源总量的60.0%左右;恒河最长,布拉普特拉河、恒河和梅克纳河在孟加拉汇合后注入孟加拉湾。
二、森林资源
1、基本情况
印度是世界上森林最丰富的十个经济体之一,联合国粮农组织201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记录印度的森林面积为70,682,000公顷,占其国土面积的22%,占全球森林面积的2%,在全球森林面积前十位经济体中排名第十位,森林和森林外树木的增长量估计为51.67亿立方米。印度政府森林调查局《印度2019年度森林现状调查》显示,印度林地面积为767,419平方千米,占总土地面积3,287,469平方千米(含中-印、中-巴边境印占区和争议区域等)的23.4%。根据印度政府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部长于2019年12月30日发布的“2019年印度森林状况报告”介绍印度森林总覆盖面积为712,249平方千米。政府估计,印度森林和林地外树木总生长量为5.822亿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4.218亿立方米,林地外树木蓄积量1.603亿立方米;与先前的评估相比,总增长库存增加了540万立方米,其中,森林蓄积增加了230万立方米,林地外树木蓄积增加了310万立方米。
总体而言,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特征,印度的森林分布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东北部地区、喜马拉雅和西瓦拉克地区、中部地区、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和高止山脉东西两侧及沿海地带,其中印度中央邦森林覆盖面积为94,689平方千米,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12.3%,拉贾斯坦邦是全国最大的邦,其森林覆盖面积77,414平方千米,约占全印度森林覆盖的11%;而米佐拉姆邦森林覆盖率高达85.41%,是全印度森林最丰富的邦。由于印度不断增长的人口密度,与世界人均0.64公顷的森林面积相比,印度的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08公顷。
2、森林类型
自然气候、土壤类型、地形和海拔是决定森林类型的主要因素,印度的森林分布从南部喀拉拉邦的雨林到北部拉达克高山牧场,从西部拉贾斯坦沙漠到东北部的常绿森林,类型比较丰富。根据森林的性质、树种组成和森林所处的环境条件,印度森林类型主要分为17种(林地内无林木覆盖的草地未作为森林类型),支撑着含有丰富多样的动、植物物种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17种森林类型中,最常见的是热带干旱落叶林、热带潮湿润落叶林和热带荆棘林,这3种热带落叶林的面积占印度森林总面积的60%以上(表1)。
表1 印度森林类型及其面积
序号 | 森林类型划分 | 面积(平方千米) | 占森林面积的% |
1 | 热带湿润常绿林 | 20,054 | 2.61 |
2 | 热带半常绿林 | 71,171 | 9.27 |
3 | 热带湿润落叶林 | 135,492 | 17.65 |
4 | 沼泽林 | 5596 | 0.73 |
5 | 热带干旱落叶林 | 313,617 | 40.86 |
6 | 热带荆棘林; | 20,877 | 2.72 |
7 | 干旱常绿林 | 937 | 0.12 |
8 | 亚热带山地阔叶林 | 32,706 | 4.26 |
9 | 亚热带松林 | 18,102 | 2.36 |
10 | 亚热带干旱常绿林 | 180 | 0.02 |
11 | 温带潮湿林 | 20,435 | 2.66 |
12 | 喜马拉雅温带湿润林 | 25,743 | 3.35 |
13 | 喜马拉雅温带干旱岭 | 5627 | 0.73 |
14 | 亚高山森林 | 14,995 | 1.96 |
15 | 高山湿润灌木林 | 959 | 0.13 |
16 | 高山干旱灌木 | 2922 | 0.38 |
17 | 人工林 | 64,839 | 8.45 |
合计(森林覆盖) | 754,252 | 98.26 | |
不同类型林地中的草地 (无林覆盖) |
13,329 | 1.74 | |
总计 | 767,581 | 100 |
表2 森林与树木覆盖率
覆盖类型 | 面积(平方公里) | 占国土面积% |
高郁闭林(郁闭度大于70%) | 99,278 | 3.02 |
中郁闭林(郁闭度在40-70%之间) | 308,472 | 9.39 |
稀疏林(郁闭度10-40%之间) | 304,499 | 9.26 |
森林覆盖合计 | 712,249 | 21.67 |
灌木及退化林地(郁闭度小于10%的退化林地) | 46,297 | 1.41 |
无林地(工、农业用地,城市、道路、水体等。) | 2,528,923 | 76.91 |
总计 | 3,287,469 | 100.00 |
3、林地权属
依照印度森林政策和法规,森林和林地是政府财产,政府是所有者,不存在其他的所有权制度;政府承认土著部落、社区与森林共生关系的权利和特许权(表3)。
表3 印度森林政策(1988年修订沿用至今)确定的森林权属与权益
森林分类 | 所有权 | 公众或社区可获得的权益 | 管理目标 |
国有森林 | 政府 | 一般不承认任何权利,只有某些在森林承载能力范围内权益被承认。 | 维护和恢复生态平衡,维护环境稳定,部分区域可按批准的计划开展工作。 |
林地或有树覆盖的土地 | 政府 | 为社区提供持续的利益 | 森林土地不能用于非林业目的,维护林地作为为社区提供持续利益的政府资产。 |
村、社区土地 | 政府或社区 | 对树木的所有权将给予弱势群体,如无土地贫困农户和世居部落。 | 向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穷人提供用益权。 |
私有林或有树木的土地 | 个人所有 | 所有权利(所有权)属于个人所有者 | 由个人拥有,不允许个人为获得眼前利益而改变使用性质。 |
在过去英国殖民时期,印度大多数森林和林地是地方统治者/王室的私有财产,并按照他们的意愿进行管理。印度独立后,政府废除了森林和林地私有的权利,根据1946年所制定《森林法》规定,政府获得所有的森林,所有森林和林地作为一种政府财产在政府的控制之下,并按照印度政府批准的工作计划、方案进行管理,现存大多数野生动物保护区和国家公园过去大都曾是统治者的狩猎场。
1988年的森林政策是印度政府最近一次修订的森林政策,仍然强调森林的所有权属于政府,承认土著部落、社区与森林共生关系的权利和特许权,鼓励社区参与森林管理的合作伙伴关系,为生活在森林中和周围的人提供有报酬的就业机会,让部落居民和地方社区参与森林的保护、恢复管理和发展,实现森林共管,显著的成就是减少森林火灾、森林侵占和非法采伐,但仍未承认居住在森林周围的社区或个人对森林拥有所有权。
4、森林资源变化
在20世纪中后期,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压力,导致印度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特别是茂密的天然森林面积从4,642万公顷下降到3,637万公顷,其中1972-1997年间森林面积每年减少60万公顷,以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和希马查尔邦森林面积迅速下降最严重。1980年以后森林面积呈波动趋势,至1990年森林面积增加0.8%左右,随后几年略有增加。(1)近十年森林面积变化
自2001年至2019年,印度的森林总覆盖面积呈显出明显增加的趋势,印度包括红树林森林面积在内的总森林覆盖率增加了约4.8%,2010-2015年在全球森林面积增加幅度最快的前10位经济体中名列第8位(FAO,2010),主要是以人工林、种植园等为主的高郁闭度的森林覆盖面积持续增加,而非林地的森林覆盖面积则有所下降。
近十年来,印度森林覆盖面积由2011年的692,027平方千米增至2019年的712,249平方千米,增幅达5.7%,而中郁闭度的森林覆盖面积却减少3.8%,即从2011年的320,736平方千米减少到2019年的308,472平方千米,减少12,264平方千米,主要原因是中郁闭度林地接近人类居住地的区域,受人为活动的影响严重。同时,印度的稀疏森林在这十年中明显增加,其中2011年至2013年面积增加0.86%,2013年至2015年间增加了1.60%,2015年至2017年期间也增加了0.49%。2017年至2019年期间森林覆盖率上升了0.89%(表4)。
表4 印度2011-2019年森林覆盖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年代 | 2019 | 2017 | 2015 | 2013 | 2011 |
高郁闭度森林 | 99,278 | 98,158 | 85,904 | 83,502 | 83,471 |
中郁闭度森林 | 308,472 | 308,318 | 315,374 | 318,745 | 320,736 |
稀疏森林 | 304,499 | 301,797 | 300,395 | 295,651 | 287,820 |
合计 | 712,249 | 708,73 | 701,673 | 697,898 | 692,027 |
(2)森林面积减少诱因
印度在2011至2019年期森林覆盖率的增长虽然显著,但2015年面积锐减了7,255平方千米,造成这种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印度东北部除阿萨姆邦外有六个邦的森林覆盖率下降了近18%,即在10年内失去了近25,012平方千米的森林面积,其中米佐拉姆邦的森林面积从16,717平方千米下降到5,641平方千米,骤降到原来面积的三分之一。
导致印度东北部森林覆盖面积锐减的主要原因归结为:
a. 刀耕火种的传统轮耕作业
这种传统的轮歇种植方式在山地部落地区很普遍,尤其是在印度东北地区很流行,是森林面积逐年锐减的重要原因。
b. 商业性伐木和薪柴砍伐
商业性的木材采伐和薪柴砍伐也是导致森林减少的主要因素,印度允许在伐木场所开展轮作种植,薪柴砍伐者也可以进入新的伐木区域。
c. 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和农业生产的扩张
不断增加的人口需要更多的食物,迫使农业作物面积的增加,加之油棕、橡胶、水果等经济作物的发展,通过毁坏森林导致的林地变更为农业生产种植的现象不断增加。
d. 发展项目
电力、灌溉、建筑、采矿等日益增长的发展项目需求导致了对森林的破坏,加剧了对森林的砍伐。
e. 工业用原材料
森林为工业生产提供了众多的原材料,随着对木质加工板材等建筑、家具、包装材料的需求日益增加,也给森林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生物多样性
印度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分布着从沙漠、高山、高地、热带至温带森林、沼泽、平原、草原、河流以及岛屿等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报告显示:印度陆地面积仅占全球陆地面积的2.4%,但却拥有包括动植物在内的所有记录物种的7-8%。在保护国际确定的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印度涉及4个,即东喜马拉雅山、西高止山脉和斯里兰卡、印度-缅甸地区和巽他古陆(东南亚华莱士线以西以北的马来群岛、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西南部,包括尼科巴群岛),4个热点地区均分布有许多特有物种。
印度的大部分区域位于印度马来地区以及喜马拉雅山脉的上游古北界的一部分,在2,000 – 2,500米的等高线被认为是印度-马来带和古北带的垂直边界,显示出显著的生物多样性。该地区由于受到夏季季风的严重影响,植被和栖息地呈显出较大的季节性变化。印度占据了印度-马来生物地理带的很大一部分,许多动植物物种呈显出马来特征,只有少数生物类群呈显出印度的地区独特性。
1、植物
在全球记录的45,000种植物中,印度约占总数的7%,其中约33%为地方特有种;有记录开花植物物种约15,000种,占世界总数的6%,其中约1500种濒临灭绝,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的濒危植物有2,020种(表5)。表5 印度的濒危植物名录
受威胁级别 | 物种数量 | 代表物种 |
灭绝物种(EX) | 6 | 白氏喃喃果、西藏坡垒 |
野外灭绝(EW) | 2 | 凤尾兰 |
极度濒危(CR) | 84 | 展花乌头 |
濒危(EN) | 180 | 貉藻、大果紫檀 |
易危(VU) | 147 | 两色乌头、白旗兜兰、豺皮榆 |
近危(NT) | 50 | |
低危(LR) | 1 | 印度狗牙花 |
数据缺乏(DD) | 93 | 腺唇缘藻、安达曼紫檀 |
无危(LC) | 1,457 | |
统计 | 2,020 |
来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20
2、动物
印度已记录的动物种类有91,000种,约占世界动物群的6.5%,其中昆虫多达6,000种,鱼类2,456种,鸟类1,230种,哺乳动物372种,爬行动物440多种,两栖动物200种(以西高止山脉最为集中),软体动物500种。此外,农业牲畜种质多样性极为丰富,有绵羊品种400种,山羊品种22种和黄牛品种27种。印度有157种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入红色名录(表6),印度狐、亚洲猎豹、大理石纹猫、亚洲狮、印度象、亚洲野驴、印度犀牛、麋鹿、野牛、亚洲野生水牛等为亚洲稀有动物和全球重要种群。
表6 印度的濒危动物名录
濒危等级 | 分类 | 数量 | 代表物种 |
极度濒危 | 节肢动物 | 2 | 降落伞华丽雨林、孔雀狼蛛 |
鸟类 | 14 | 白腹鹭、印度大鸨 | |
鱼类 | 19 | 保山四须鲃、印度真鲨 | |
昆虫 | 1 | 姬猪虱 | |
爬行和两栖动物 | 28 | 马德拉斯斑点石龙子、印度潮龟 | |
哺乳动物 | 11 | 比氏鼯鼠、喜马拉雅山狼 | |
濒危 | 鱼类 | 5 | 尖齿锯鳐、亚洲龙鱼 |
鸟类 | 17 | 林斑小鸮、草原雕 | |
爬行动物 | 18 | 瘦蛇、三线棱背龟 | |
哺乳动物 | 20 | 小熊猫、塞鲸 | |
脆弱物种 | 哺乳动物 | 18 | 印度野牛、四角羚 |
鸟类 | 3 | 赤颈鹤、尼科巴冢雉、卷羽鹈鹕 | |
爬行和两栖动物 | 1 | 丽龟 | |
统计 | 157 |
来源: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8
四、自然保护地
根据印度197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条款,印度保护地主要分为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和社区保护地共计四类保护区,各类保护区由政府批准的管理计划和方案进行管理。截至2019年7月,印度保护区总面积165,158.54平方千米,约占总面积的5.02%;拥有870个保护区(地),包括国家公园104个,野生动物保护区551个,自然保护保护地88个和社区保护地127个,其中在野生动物保护区中的老虎保护区有50个(印度野生动物数据库,2019年,表7)。表7 印度保护地类别及面积(2019)
类别 | 数量 | 面积 (km2) | 占国土面积% |
国家公园 | 104 | 40,501.13 | 1.23 |
野生动物保护区 | 551 | 119,775.80 | 3.64 |
自然保护地 | 88 | 4,356.49 | 0.13 |
社区保护地 | 127 | 525.22 | 0.02 |
合计 | 870 | 165,158.54 | 5.02 |
1、国家公园
印度现有国家公园104个,总面积40,501.13 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23%。国家公园是一个特定的区域,由于其生态、动植物资源、地质地貌的特殊性,无论它是否在保护区内,因其具有保护和宣传或者是涉及野生动、植物繁育的栖息环境的重要性,都可以由政府将其作为一个国家公园。国家公园除了在《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条款下由野生动物保护负责人允许的活动外,其它不允许任何人为的活动。2、野生动物保护区
印度现有野生动物保护区551个,面积119,775.80 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64%。其中,50个老虎保护区对老虎的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由“老虎工程”管理;最新的老虎保护区是在阿鲁纳恰尔邦的卡朗老虎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区以保护、繁殖、发展野生动物及其栖息环境为目的,具有足够的生态、动物、植物、地貌和自然条件的区域,可由政府确定设立保护区。在《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条款下,一些限制性的人为活动可以在保护区开展。3、自然保护地和社区保护地
印度建有自然保护地88个,面积4,356.49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0.13%;有社区保护地127个,面积525.22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0.02%。印度自然保护地和社区保护地通常是印度国家公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和森林保护区之间的缓冲区域或作为动物走廊通道的区域,这类保护地类别是2002年出台的基于1972年《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正案后所增加的类别。如果这些地区无人居住,那么完全由印度政府拥有,但如果土地属私人拥有,则这些地区被指定为社区保护区,社区和社区居民可开展涉及自身生存与发展的活动。4、生物圈保护区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生物圈保护区”的定义,印度政府沿着对经济活动有限开放的缓冲区域设立了由单个或多个国家公园或保护区组成的生物圈保护区18个,以更大范围地保护自然生境区域。五、林业产业发展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热带原木生产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产品消费国之一。林产业成为印度的重要支柱产业,重要的林木产品包括纸张、胶合板、锯木、木材、木杆、纸浆和薪柴;非木材林产品也非常丰富,如乳胶、树胶、树脂、精油、香料和香薰化学品、手工艺品、调味品、药用植物、竹藤和饲料等,约60%的非木材森林产品由国内消费,占据了林业总收入的50%左右。1、生产与消费
印度木材生产通常来自天然林和人工林的采伐,天然林中常见的树种包括柚木,娑罗双、木荚豆、核桃、檀香、乌木、红木、紫檀木、杉、红雪松等优质树种,人工林则是以柚木、桉树和相思树等树种为主,其中柚木是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印度林木的生产力极低,年平均产木材0.7立方米/公顷,低于全球年平均2.1立方米/公顷的水平;平均蓄积量32立方米/公顷,也远低于全球110立方米/公顷的平均水平。印度的经济和人口增长大大增加了对木材和薪材的需求。印度木材(圆木)总产量从1970-1980年的1.9917亿立方米增加到1981-2000年的2.4852亿立方米;1970-2000年期间的增长率为2.03%;薪柴的总量为2.7亿吨,薪柴和木炭的生产每年增长1.98%。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随着消费的增加和国内供应保持不变,只能不断增加木材的进口来填补这一缺口。
2015年印度生产了近5,000万立方米的原木,其中只有小部分出口,出口价值超过7,260万美元(ITTO,2017)。柚木几乎占印度家具木材消费总额的50%;娑罗双树和松树类占20%,其余为桃花心木、柏树类等。丰富的橡胶种植园成为橡胶木材的供应来源,印度南部喀拉拉邦生产了印度95%的橡胶木材。现阶段,印度木材半成品加工和高增值木材产品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为木制手工艺品、纸浆和纸张、胶合板和单板以及木制家具,木制手工艺品的出口正在增加。
2、林产品进出口
由于自身无法满足国内木材产品供应的需求,印度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热带木材进口国,全球木材贸易中30%左右的热带木材都要运往印度,木材进口占该国林产品进口总量的74%。印度林产品的进口贸易额一直不断上升,从2007年的13.2亿美元增加至2018年的20.73亿美元。此外,印度同时还是木制产品的主要生产国,出口产品包括纸浆、纸张、胶合板、家具、木制手工艺品、单板、胶合板和木质家具等,主要出口中心是欧盟、美国和中东地区。从国际粮农组织对2018年印度木材进出口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印度林产品出口贸易量和贸易额远远低于木材产品的进口量(表8)。
表8 2018年木材产品进出口统计
木材产品 |
国内产量 (百万立方米) |
木材产品进口 | 木材产品出口 | ||
数量 (百万立方米) |
价值 (百万美元) |
数量 (百万立方米) |
价值 (百万美元) |
||
圆木 | - | 4.480 | 1,032.560 | 0.06897 | 53.285 |
锯材 | 6.889 | 1.178253 | 421.745 | 0.00503 | 0.295 |
胶合板 | 2.521 | 0.136464 | 0.181974 | 0.030611 | 0.050076 |
面板 | 0.295 | 0.401854 | 0.233945 | 0.012318 | 22.523 |
印度木材市场偏好使用柚木和硬木,是世界第三大硬木原木进口国。由于柚木适应热带湿润气候,对白蚁更有抵抗力,通常被视为其他木材种类的等级和价格的基准。主要进口热带木材种类是红木类木材,人工林木材种类包括柚木、桉树和杨树以及云杉、松树和杉木等;温带硬木有少量进口,如枫树、樱桃、橡木、核桃、山毛榉等。
六、林业管理体制
1、林业管理机构
印度中央(联邦)政府和地方邦(省)政府共同负责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森林资源主要受地方邦(省)政府的控制,依据中央(联邦)政府颁布的各种政策、法规和指导方针对森林进行管理,地方邦政府可对中央(联邦)政府法规、法案修订,如出现冲突,以印度中央政府的法规为准则。印度中央(联邦)政府层面的林业管理机构为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地方层面由各地方邦政府和中央(联邦)直辖地的林业部门。
(1)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
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负责规划、促进、协调、监督印度环境和林业政策以及计划方案的执行,是中央(联邦)政府的最高林业行政管理机构,下设9个区域办公室和9个附属办事处、5个自治组织、4个裁决机构、5个委员会和1个研究机构,分别负责林业政策的制定、政策执行情况监测;与政府其他部门和国际机构合作,做好林业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污染防治、林业研究、教育、培训,并向邦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其他部门提供财政与技术支持。
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的工作重点是执行有关保护自然资源,包括湖泊和河流、生物多样性、森林和野生动物,确保动物福利以及防止和减少污染的政策和方案。在执行这些政策和方案时,以可持续发展和增进人类福祉的原则为指导。此外,印度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还履行有商业职能,负责林业产业的生产、加工和贸易,并通过预防、侦测、调查及监控所有森林及野生动物情况,负责森林地区的保护及执法工作,一定级官员还被授予准司法权,处理侵犯、没收非法野生动物产品和其他已通报的森林犯罪案件。
(2)地方邦(省)林业部门
印度各地方邦(省)各自设有各自的林业管理部门,具体的森林管理由各邦(省)级的林业部门执行,各邦(省)的林业部(局)长在印度行政事务处的1名首席秘书和负责所有法定和政策事务的林业秘书处的协助下负责所有与森林和野生动物有关的事务。地方邦(省)林业部门在贯彻政府的各项林业政策、执行各种林业计划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到该邦的其他政策,邦(省)政府均从森林资源的收益中获取的财政(国库)收入。
印度中央(联邦)政府虽然对依法承认的森林和其他国有土地实行完全的行政管理,但邦(省)政府有绝对的权力设立保留森林、国家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但必须事先获得中央(联邦)政府对有关林地转移、采伐或出租森林用于其他非林业活动的批准。此外,森林资源是地方邦(省)政府非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中央(联邦)政府和地方邦(省)政府之间存在重大的利益冲突,虽然最近的森林政策正在逐渐从商业性林业转向养护,但邦(省)政府往往面临来自包括财税(国库)部门和林业企业等各种强大利益集团对森林资源的竞争需求压力。
(3)与林业管理相关的其他机构
除了林业部门外,还有一些土地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其他政府部门,包括:财税部门:控制未依法指定或定义为森林的公共土地。警察部门:主要职责是预防犯罪和维持法律和秩序,包括跟踪森林和野生动物产品的非法贸易,对森林执法至关重要。灌溉/水资源部门:规划和管理水坝、水库、堰坝和运河。公共设施工程部门:维护所有邦(省)道路网络。
2、林业政策
在英殖民时期的1870年,印度建立了一个森林部门,并于1894年发布了第一个与林业有关的政策,森林管理主要考虑的是带来效益,其次是保护环境和气候,同时满足当地百姓的生活需要。1947年印度独立后,政府开始重视林业发展的必要性,成立了中央林业委员会,并于1952年颁布了森林政策,把森林分为国有林、保护林和乡村(社区)森林,第一次强调了在全国至少维持33%的国土森林覆盖率和保护野生动物的必要性,但重点仍然提倡森林开发和扩大木材生产,也不重视对非濒危物种和非森林采伐物种的管理,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采伐和森林退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印度中央(联邦)政府1988年12月颁布了新的森林政策,取代了1952年的政策,并被所有邦(省)采用至今。新政策与1952年的森林政策有很大不同,政策决议森林覆盖率不应低于土地面积的33%,把重点放在了森林的保护、养护和发展上,以满足当地人民参与森林保护和管理的需要。新政策降低了把森林木材作为工业原料供应优先级,取消森林私有、承包制度,限制林地流转;在《森林计划》设定了通过荒地造林来实现森林覆盖率不应低于33%的全国性保护目标;鼓励农村社区的森林进行“联合管理”,同时实行混农林复合经营计划。
根据1988年的森林政策和社区森林管理计划,印度政府启动了森林联合管理方案,印度的林业管理在1990年后进入了森林共管时代,所有的邦(省)鼓励当地社区、公益机构参与到林地的保护和管理中。在联合管理的模式下,森林土地的所有权仍归政府,林业部门与社区村庄签订协议,划分责任和权益,共同保护和管理森林,具体由社区和村庄所成立的森林保护委员会实施。
3、林业法规
印度林业法规制定起步较早,早在19世纪就制定了第一部森林法(1927年)。目前,中央层面的林业法律、法规主要有《森林法》、《森林保护法》、《林权法》、《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法》、《生物多样性法》等,同时各邦(省)也制定有相应的林业法律、法规。(1)《森林法》
1927年颁布的《森林法》是印度林业指导性法规(2012年修订),为之后的森林管理提供了法律框架。森林法强调巩固和保护有森林覆盖或重要野生动物的地区,规范森林产品的移动和过境,并对木材和其他森林产品征税;规定了地方邦(省)政府宣布某一地区为储备保留林、保护森林或乡村森林的程序;界定了森林犯罪和在储备保留林内的禁止性行为,以及对违反该法规定的行为有什么惩罚等。该法案在一些邦(省)实际采用,也有一些邦(省)颁布了自己的法律、法规。
(2)《森林保护法》(1980年)和《森林保护规定》(1981年制定、2003年修订)
《森林保护法》规定非林业目的林地变更、转换必须事先得到中央政府的批准,允许为了满足饮用水和灌溉工程、输电线路、铁路、公路、电力工程、国防相关工程和采矿等发展需要的林地变更、转换,但法案规定必须进行补偿性造林,必须向政府提交流域治理、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物保护、恢复等计划。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森林保护规定》,以规范社区部落对林地的权益,并指导建立生产性社区林业发展进程。
(3)《野生动物保护法》(1972年)和《野生动物保护修正案》(2006年)
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在保护的地区狩猎或采集野生动、植物需要林业行政部门的批准。2006年《野生动物保护修正案》设立了老虎保护机构和老虎等濒危物种犯罪管理局(野生动物犯罪管理局)。老虎保护当局批准的老虎保护和保护计划、确定老虎的保护区域,但必须考虑到生活在老虎保护区外的社区住民的农业生产与生计发展利益。
(4)《在册部落和其他传统森林居民(承认森林权益)法》(2006年)
该法律涉及居住在森林中的社区对土地和其他资源的权利,并规定应保护依赖森林的传统社区居民的现有权益和特许权。
(5)环境保护法(1986年)
《环境保护法》是重要的政府立法,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目标。法律赋权给联邦政府来管控和治理包括生态退化在内的环境退化,以解决困扰印度不同地区的具体环境和生态问题。
(6)生物多样性法(2002年)
《生物多样性法》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确保可持续利用和公平分享、利用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所产生的惠益。根据该法规,通过在联邦创立生物多样性管理局、在各邦(省)建立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和在全国范围基层创建生物多样性管理委员会来调控当地的多样性物种迁徙通道、遗传资源转让和收益均衡,并创建地区生物多样性基金来促进保护当地生物多样性。
(7)林权法(2006年)
《林权法》是印度所颁布的一个重要法律,该法承认了在过去被政府忽视的、以世居部落居民为主的传统森林所有者对联邦储备保留林的权益,设置了将林地转交程序,对于数百万的世居部落居民和森林居民来说非常重要,该法使曾被剥夺的林权得以归还,明确个人对森林中耕地的权利以及社区对共有权属资源的权益。
(8)邦(省)地方林业法规
印度大多数邦(省)在森林法的基础上通过了针对其社会经济、土地产权模式等情况而修正后的邦(省)地方林业法规,在目标、程序等规定方面与印度森林法没有太大的不同。这些地方法规规定了储备保留林、储备保留土地、防护林和社区森林等不同类型森林的组成方式以及在这些森林里所禁止的活动,还规定对木材和其他林产品运输进行监管,对违法行为的惩罚和检举方式。
(9)其他与林业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
涉及森林管理和林业发展的其他法律、法规还包括环境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矿产法、税收法、贸易法和交通运输、加工制造等法规。
(10)国际公约
印度积极加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等致力于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公约,严格禁止以商业为目的野生物种资源贸易,杜绝国际贸易对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威胁。
七、林业科研机构
印度的林业研究始于1878年,最早的林业研究机构为1906年在德拉敦成立林业研究所,研究所下设的若干研究中心在全国不同森林类型地区开展林业研究。随着森林与林业管理的发展,联邦(中央)政府于1986年成立了“印度林业研究与教育委员会”,其总部仍设于德拉敦,委员会主席由印度联邦政府的森林与环境部部长担任,该委员会是印度林业科学研究与林业高等教育的主要机构,其职能是资助、促进和协调林业科学研究和林业行业高等教育以及技术的推介与应用,同时创建了建立印度林业图书馆和信息中心,为林业行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宣传林业发展计划。目前,印度一共拥有18所独立的林业研究机构,其中印度林业研究与教育委员会下属14个机构,包括9个研究所和5个研究中心,其余研究机构为环境森林与气候变化部下属4所独立研究所。此外,印度的地方邦(省)也分别设有林业研究机构,多数农业大学也从事应用林业研究,协助政府解决森林资源的低效率管理问题;国际林业基金和其他非政府、半政府组织也直接或间接参与林业研究。
印度林业研究机构主要的核心研究领域涉及生物多样性评估、保护和发展,苗木改良,森林病虫害的控制和管理,重要物种的自然再生与森林入侵物种管理,森林可持续管理,发展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气候变化的影响,森林冠层的碳汇,环境改善与城市林业,生物修复和污染控制,退化森林的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林产品开发和林产化工,木质和生物燃料研发,混农林业,社会林业模式及参与式森林管理等研究领域。
1、印度林业研究与教育委员会下属14所独立林业研究机构
印度林业研究与教育委员会下属14所独立林业研究机构如下:竹藤高级研究中心、范维根肯德拉森林科学中心、林业生计与推广中心、林业研究与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社会林业与生态恢复研究中心、森林研究所、干旱森林研究所、喜马拉雅森林研究所、森林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森林遗传与林木繁育研究所、森林生产力研究所、木材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热带森林研究所和雨林研究所。2、环境森林与气候变化部下属4所独立研究所
环境森林与气候变化部下属4所独立研究所如下:喜马拉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森林管理研究所、胶合板研究与培训研究所和野生动物研究所。八、林业教育
印度高等教育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此外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印度林业教育始于1976年,喜马偕尔邦率先将林业教育引入大学,开设了林业专业硕士课程;恰尔肯德邦于1979年在兰契市开始了首个林业专业的学士学位课程。1985年之后,在印度的农业研究委员会的推动下,更多的农业大学开设了林业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课程。印度至今尚未设立独立的林业大学,林业高等教育由农业类大学下设的林学系承担,林业教育主要是培养解决气候变化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保护、农林复合经营发展、土壤和环境退化、可持续的社会和经济发展、野生动物管理、木材和非木材产品的生产加工、林木培育与森林恢复、流域治理与恢复以及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
截止至2018年,在印度联邦(中央)政府和邦(省)政府直属的51所农业大学中,已有28所大学提供林业专业的本科、硕士、博士的学位课程教育,其中中央一级的大学有3所;即印度农业大学、拉尼·莱克斯米巴农业大学和拉詹德拉普拉萨德博士中央农业农业大学;邦(省)政府一级的农业大学有24所和1个农业研究所提供林业教育课程。
在农业研究委员会系统下,印度林业研究和教育委员也于1991年12月帮助森林研究所正式引入了林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印度的林业教育在两个委员会共同推进下,经过40年的发展,每年培养林业专业本科生1,091人,招收硕士研究生365名、林业专业博士研究生81名,其中,在农业研究委员会系统教育机构每年培养林业专业人员1,500名,林业研究与教育委员会体系下每年可提供林业高等教育的80个硕士学位和20个博士学位。
参考文献:
[1] D.P. Malik and Sunil Dhanda,STATUS, TRENDS AND DEMAND FOR FOREST PRODUCTS IN INDIA,The XII World Forestry Congress, Canada, 2003. (http://www.fao.org/3/XII/0228-B1.htm#fn1).[2] Singh J.S, Kushwaha S. P. S,. Forest biodiversity and its conservation in India[J]. InternationalForestry Revies,2008,10(2):291-303
[3] Umesh Babu M.S., Suni Nautiy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orest resources in India: ancient and current perspectives[J]. Natural Resources, 2015,6:256-272
[4] Hareet Kumer Meena. Land tenure systems in the late 18th and 19th century in Colonia India[J]. Americ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Humanities, Art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5,2:66-71
[5] Pandey A.K., Tripathi Y. C. and Ashwani Kumar. Non-timber forest products for sustained livelihood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J]. Research Journal of Forestry, 2016,9: 1-7
[6] Vanam B. Timber trade in India – challenges and polic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2019,12(5): 119-122
[7] Forest survey of India, 2011. India State of Forest Report. Forest Survey of India, Dehradum
Ravindra Kumar Dhaka, Chintankumar Choudhari. Forestry education in India: objectives, needs, current status and recommendations[J]. The Pharma Innovation Journal, 2018,7(12):320-324
[8] http://indianforestservices.com/
[9] https://www.slideshare.net/amdee92/forest-resources-of-india
[10] https://forestlegality.org/risk-tool/country/india
[11] https://www.biologydiscussion.com/india/biodiversity-india/biodiversity-in-india/7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