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国森林管理与林业发展
一、概述
孟加拉(People's Republic of Bangladesh)在南亚的东北部,位于为北纬20°34′-26°38′,东经88°01′-92°41′。国土总面积147,570平方千米,其西部、北部、东北部与印度毗邻,东南与缅甸接壤,南部为孟加拉湾,海岸线长550千米。
孟加拉首都为达卡,全国划分为达卡、吉大港、库尔纳、拉吉沙希、巴里萨尔、锡莱特和郎故尔7个行政区,下设64个县。全国总人口为1.5805亿,由20多个民族组成,其中孟加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人口的98%,是南亚古老民族之一。孟加拉口密度超过1,000人/每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各人口大国(即5,000万以上人口经济体)中人口密度最高的经济体(2018年)。
1、社会经济
孟加拉经济基础薄弱,重工业和制造业欠发达,国民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有77%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2016年出炉的“亚洲经济体竞争力最新排名”中,孟加拉排名第32位,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经济体之一。孟加拉农产品主要有茶叶、稻米、小麦、甘蔗、黄麻及其制品、白糖、棉纱、豆油。其中,黄麻的生产是孟加拉的经济命脉,平均年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1/3,是仅次于印度的世界第二大黄麻生产国和世界第一大黄麻出口国,作为孟加拉的主要创汇产品,黄麻出口收入一度占其出口总收入的80%以上。
孟加拉沿海地区面积约为46,873平方千米,包括近海岛屿、泥滩、烧焦区和新冲积层,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2%,大约有3,510万人居住在这些地区,属孟加拉人口稠密的区域。农业、渔业和盐的生产是沿海地区主要的生计来源。
2、地形地貌与气候特征
孟加拉位于南亚次大陆东北部的三角洲平原上,平原占土地总面积的85%,东南部和东北部为丘陵地带,最高的山峰是凯奥克拉东峰,海拔1,229米。孟加拉是世界上河流最稠密的经济体之一,境内水道纵横,河运发达,河流和湖泊约占全国面积的10%,被称为“水泽之乡”和“河塘之国”。由于该地区的地貌,沿海地区特别容易受到热带风暴和孟加拉湾频繁发生的潮水涌浪影响,红树林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海岸防护林带。孟加拉总体上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气候非常宜人,于每年十一月开始,次年二月结束。温度范围从最低的7.00-12.79℃到最高的23.88-31.11℃。虽然在有些地方偶尔会升高到40.50℃或更多,但是有正式记录的夏季月份最高温度为36.66℃。雨季从7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这一时期降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80%,年平均降雨量从1,430毫米到4,360毫米不等。
3、自然资源
孟加拉有丰富的天然气、石灰石、硬石、煤、褐煤、硅石、硅土、高岭土等自然资源,截至2014年,已公布的天然气储量为3,113.9亿立方米,煤储量7.5亿吨,还有大量的石油未被探测发现。二、森林资源
森林资源是孟加拉重要的经济发展组成部分。作为可再生的资源,森林不但提供了木材、木浆、木杆、燃料木材、食物、药物等,也是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目前森林资源和森林管理在孟加拉变得越来越重要。1、基本情况
森林土地面积为252万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7.07%(表1),国有林地约225万公顷,社区森林(也称“村庄森林”)面积27万公顷。其中由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约152万公顷(表2),由地方政府管理尚未分类的国有林地73万公顷,分别占国土面积的10.3%和4.95%。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树林分布地区之一,也是珍贵的孟加拉虎的故乡。在库尔纳的沿海地带有近600平方千米的沼泽湿地,是梅花鹿、鳄鱼、猴子、猎豹、野猪,鬣狗以及多种鸟类的天然栖息地。表1 孟加拉的林地
林地类型 | 面积(百万公顷) | 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 |
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 | 1.52 | 10.300% |
未归类的国有林地 | 0.73 | 4.947% |
社区森林(村社或个人私有) | 0.27 | 1.830% |
总计 | 2.52 | 17.077% |
表2 林业部门管理的林地
森林类型 | 面积(百万公顷) | 占国土面积的百分比 |
丘陵林 | 0.67 | 4.540% |
天然红树林 | 0.60 | 4.066% |
人工红树林 | 0.13 | 0.881% |
娑罗双树林 | 0.12 | 0.813% |
总计 | 1.52 | 10.300% |
2、森林类型
孟加拉森林主要分为红树林、热带常绿和半常绿林、热带湿润落叶林和社区(乡村)森林四种类型。(1)红树林
孟加拉红树林由天然红树林和人工红树林组成,总面积为601,700公顷,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4.07%和占林地总面积的40%,直径15厘米以上的林木蓄积量约有1,226万立方米。其中最大的一片天然红树林位于孟加拉西南角的桑德尔本斯;人工红树林则集中在整个南部沿海,政府于1960-1961年间在沿海地区实施了植树造林计划,并扩大到前滨岛屿、堤坝和开放海岸。截止2014年,孟加拉的人工红树林面积达到201,143公顷。(2)热带常绿和半常绿林
热带常绿林和半常绿林主要分布在吉大港、考克斯集市、吉大港丘陵和希尔赫特,总面积约67万公顷,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4.54%,占全国林地面积的44%;最近的森林清查结果显示的林木蓄积量约2,393万立方米。该区域动、植物种类繁多,重要植物区系有沙巴菜、花药、金银花、卡蒂卡芒果、金合欢(龙腿草)、柚木、土豆杉、香柏、大棚竹等竹类、藤本攀援植物和蕨类植物等。(3)热带湿润落叶林
热带湿润落叶林分布在中部和北部地区,林地与人口定居点混杂,被分割成小块,面积约12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0.81%和林地面积的7.8%。主要树种为娑罗双、肉桂、刺槐、紫薇和羊蹄甲类树种等,林木蓄积量约375万立方米。(4)社区(乡村)森林
社区(乡村)森林是指由乡村社区经营管理的森林,林木覆盖面积约为27万公顷,森林蓄积量约5,470万立方米,是国内林木及森林产品需求最重要的来源。3、森林资源变化
孟加拉不断增长的人口压力给天然林带来了不利影响。人口增长、商业化目的的征占用林地、木质能源和木材需求量大等原因导致了人们对森林资源和林地的过度利用与开发。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孟加拉人口稠密、耕地密集的三角洲平原上天然森林几乎已经全部消失,分布于热带的娑罗双湿润落叶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85年,孟加拉还有约36%的林地被娑罗双原始林覆盖,而最近的调查数据估计,这一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0%左右。截止上世纪80年代初,孟加拉的国土面积仅有大约16%被森林覆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国际援助组织的支持下,孟加拉开始规模的森林恢复项目,但由于高密度的人口压力和薄弱的经济发展条件,森林恢复速度比较缓慢。尽管孟加拉1994年修订的森林法规制定了到2015年实现全国20%的森林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面积占森林面积的10%的目标,但孟加拉的人均林地面积仍然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官方估计年均毁林率在3.3%左右。导致孟加拉森林面积减少和森林退化的因素极为复杂,这些因素包括随着人口的增长不断毁林开荒来扩张农业种植面积,在农业轮歇种植过程中导致林地被侵占、变更;商业性森林砍伐和种植园的林木砍伐难于管控;非法的林木、薪柴的砍伐和森林火灾频繁发生,森林附近的采矿扩展、过度的放牧和烟草种植面积扩大,乡村及城市化发展和基础设施发展导致林地面积减少,以及不合理的森林管控措施等。归结起来,贫困、土地稀少、经济极不发达、缺乏土地利用规划和有效的政策和管理规定,以及土地所有权制度的不确定性和社会政治不稳定是导致孟加拉令人震惊的毁林速度的主要原因。
三、生物多样性概况
孟加拉有各类物种丰富度极高的生态系统复合体,如山地常绿林和半常绿林、干旱落叶林和湿润落叶林;冲积平原与河流、河漫滩沼泽;沿海滩涂、岛屿以及红树林沼地泽、珊瑚岛和海洋生态系统等,多样性十分显著。1、动物
孟加拉动物种类非常丰富,据统计有哺乳动物133种,鸟类711种,爬行动物173种,两栖动物64种,淡水鱼类653种,甲壳类动物185种和蝴蝶323种。孟加拉的一些地区动物种类尤为丰富,比如在桑德尔本斯地区分布着269种野生动物,世界闻名的皇家孟加拉虎就是该区域的明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2015)对孟加拉的1,619种物种进行了评估,其中的31种(2%)为区域灭绝,56种(3.45%)极度濒危,181种(11.18%)濒临灭绝,153种(9.45%)易危物种,90种(6%)近危物种,802种(50%)为低度关注。值得一提的是,全球仅存的3,000多只野生亚洲虎中,孟加拉与南亚的不丹、印度和尼泊尔四国即占了65%以上。此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中提到孟加拉的各类动物中有哺乳动物38种,鸟类39种,爬行动物38种,两栖动物10种,淡水鱼64种,甲壳类动物13种和蝴蝶188种在全国各地受到威胁。
目前,林业部门正在实施一个名为“加强区域野生动物保护的合作”项目,该项目目标是在区域范围内加强政府机构的能力建设,严厉打击非法野生生物贸易,改善对濒危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管理。
2、植物
根据孟加拉的《动植物百科全书(2007-2009)》中所提及的植物物种综合清单,共记录有3,611种被子植物。从2009年6月到2013年6月,孟加拉增加记录了64个被子植物物种,其中有8个被描述为科学新物种。除此之外,孟加拉植物标本馆2015年报告了有40个被子植物物种的新记录。有一些地区生物多样性尤其丰富,比如桑德尔本斯地区分布着约334种乔木、灌木和附生植物,在该地区,约有13,970公顷的林地被宣布为世界遗产地。四、自然保护地
孟加拉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南亚经济体,人们的传统生活习惯和耕作方式与森林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地社区传统上一直严重依赖于包括自然保护区在内的森林和林地。人口压力增加了对森林资源的商业采伐和林地的侵蚀,导致了孟加拉森林退化和保护区范围萎缩,对野生动物栖息地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对自然资源依赖者的生计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孟加拉森林保护地面积约618,253.49公顷,约占总国土面积的4.19%。全国共计建立了43个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其中野生生物保护区20个,国家公园20个,特殊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域2个和海洋保护区1个。按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保护区域分类,有以下不同类型的保护区和保护地。
1、野生动物保护区
指禁止对野生动物进行狩猎、射击或诱捕等活动的区域,还包括对野生动物繁殖进行保护的未受干扰的地区。设立野生动物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也包括对植被、土壤和水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如桑德尔本斯就设有三个野生动物保护区,即东部的圣达班,圣达班西部和南部的圣达班野生动物保护区,闻名世界的皇家孟加拉虎就是桑德尔本斯的明星动物。2、国家公园
指在自然状态下,以保护和保存植物、动物和景观为目的,具有优美景观的风景胜地或自然区域,允许开展公众娱乐、教育和部分研究活动。包括生态公园,植物园,野生动物园,生物多样性特殊区域和秃鹰安全区几种类型。生态公园指由政府官方通告和宣示的具有自然、生态的迷人风景,为游客提供康乐设施的动植物自然生态栖息地。
植物园是以教育、研究和保护为目的,在一个生境中保存或管理不同的本地和外来计划物种的地区,从外来栖息地引入物种可以在植物园中进行基因库改良。
野生动物园指创造接近于自然栖息地的环境条件,保护本土和外来野生动物物种,以增加物种种群。
生物多样性特殊区域是指专门为保护和发展某一特殊生物类群的区域,例如锡尔赫特的拉塔古尔沼泽林。
秃鹰安全区主要为保护和繁殖区域内极度濒危的白背秃鹰(孟加拉兀鹫)而设立。
为有效保护不同类型的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的区域成立了区域保护委员会或区域保护联合管理委员会,主要由区域的森林官员/助理森林管理员、非政府组织/联合会/组代表、政府的代表、当地社区组织代表、村社精英代表、私营企业主代表、法律执行部门代表、政府农业推广、渔牧和土地部门的代表共同组成。
五、林业生产
孟加拉绝大多数人口的生活严重依赖于森林资源,林业部门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国内对木材及其产品的需求量远远大于自身的供给量,木材需求量不断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而增加。1、薪柴
孟加拉可替代能源有限,薪柴是国内消耗的主要森林产品,每年薪柴总消耗量超过800万吨,其中,生活能源约510万吨,占总消耗量的63%,工业和商业用途的薪柴约290万吨。农村家庭提供了国内约75%的燃料木材,政府森林提供了其余的25%。在总燃料木材中,近85%用于农村地区,农村居民主要依靠木柴来做饭和用于其他家庭活动,15%用于城市地区。2、木材
孟加拉木材需求从2000年的540万立方米(圆木)增至2015年的680万立方米(圆木),到2020年将增加至700万立方米,其中仅锯材的产量从2000年的约145万立方米增加到2015年的190万立方米,主要木材树种有柚木、娑罗双、桉树、橡胶树、芒果树等。孟加拉有4,500多个锯木厂,雇工约33,000人,每年可生产约270万立方米木材。除此之外,每年可使用圆木生产枕木约10,000个(400立方米)。3、木材进口
为了缓解国内木材的短缺,孟加拉目前主要从缅甸、中国、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合法的木材和各种林产品。由林业局下属的森林利用办公室与进口商合作,以保证木材和木制品的合法进口。六、林业管理
孟加拉的森林管理始于英国殖民统治时期,当时孟加拉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英国殖民者于1872年在该国创建了森林管理机构,主要目的是控制和收取税款。为了从森林中砍伐高价值的珍贵木材树种树以获得更多的税收收入,林业部门制定了森林管理计划和工作计划,但仅限于确定每年森林砍伐的总量、具体的砍伐位置、砍伐量以及采伐之后如何恢复等。1947年印巴分治后,孟加拉归属巴基斯坦,被称为东巴基斯坦。1955年制定的森林政策为森林管理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阐明了森林管理计划的必要性,并将所有区域的森林都纳入管理计划当中。1971年孟加拉独立之后,森林管理的目标不再局限于木材生产,而更加注重为野生动物提供空气清新、水体干净的健康栖息地,并强调将其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自然旅游的重点区域。森林管理理念也倾向于让公众积极参与管理,并鼓励社区民众通过植树造林来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1、林业管理机构
隶属于孟加拉环境和林业部的林业局是从事森林资源开发与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保护与保护区管理的政府唯一机构。作为国有森林的保管者,林业局负责所有森林和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具体执行政府各种林业政策、法令、条例和规定。林业局局长对森林管理与林业发展负全面的责任。林业局下设9个区域林业办公室和41个林业管理处,负责管理全国的林业经营和发展活动,区域内所涉及的保护地也由当地的林业管理机构负责。值得一提的是,孟加拉林业局于2001年重新创建了一个独立的野生动物管理和自然保护办公室,该机构在林业局局长的直接领导下负责监督、协调、管理当地野生动植物(植物、动物、候鸟等)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环境保护等,直接对国内7个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森林保护区域和2个植物园进行管理、监督。
2、林业政策与法规
(1)林业政策历史及演变
孟加拉森林管理政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94年英属印度殖民时期的森林政策,当时在英国政府的政治意愿下,印巴次大陆的第一个正式森林政策于1894年颁布,这一政策将林木生产列为优先事项,并鼓励将林地转化为农业发展等用途。直至1927年,在1894年制定的林业政策基础上颁布了孟加拉第一部《森林法案》。该政策制定了森林相关规则的法律分类(森林采伐手册、过境规则、以及立木价值评估等。在英属印度分离后,孟加拉仍是巴基斯坦的一部分,即东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政府于1955年制定了森林管理的林业政策,而政府对东巴基斯坦森林的兴趣主要是经济价值,并将收益最大化视为其中最主要的经营目标,由此导致天然森林采伐和农业物种短期轮种成为普遍的现象,这些被证明为不可取的森林管理实践方案。
孟加拉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建国后的第一个森林政策于1979年颁布生效,该政策虽然有许多内容与森林可持续管理相互矛盾,但重点增加了提高林木覆盖率,保护现有森林资源、野生生物和利用森林资源发展娱乐休养项目等内容。
1994年,在亚洲开发银行技术和财政援助下,孟加拉颁布了《森林法》,强调用参与性办法来鼓励社区居民保护和管理国有林地以外的林木资源,政府支持和鼓励社区、地方团体在沿着道路、河流的边缘土地上开展人工造林的森林恢复与管理活动。
(2)森林法
1994年颁布的《森林法》指出:将通过政府、非政府组织,私营部门的努力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来加快森林恢复步伐和维护生态平衡。到2015年,实现将20%的国土面积纳入政府和私营部门的造林项目中,并实现森林产品的自给自足。具体内容如下:通过当地居民的合作,对道路、铁路、大坝、池塘和水系两侧的边缘土地进行大规模绿化;同时,鼓励在全国所有合适的地区种植橡胶。为了防止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污染,将在政府的支持下,对居民区进行规划;在全国各城市、乡镇开展专门的植树造林活动。通过可持续森林、水资源和鱼类的多种用途管理,确保区域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对被侵蚀裸露或已侵占的林地区域以及已建成的茶园等采取混农林业方式鼓励公众植树造林,将未开垦的茶园确定用于植树造林区域。针对木材的稀缺性,将继续禁止原木出口,但允许出口加工后的林产品;同时放宽木材和木制品进口,对用于补充国内需求的木材产品征收适当的进口关税。积极鼓励妇女加入到庭院和小农场林业的参与式造林计划中。与森林和野生生物有关的生态旅游被确认为与林业发展有关的活动,在考虑到大自然承载能力的范围内加以推广。政府和非政府媒体开展大规模的宣传运动,以提高公众对造林、护林以及森林资源的管理与利用意识。鼓励在植树造林项目中种植果树,在增加果实产量的同时生产木材、薪材和非木材林产品。不断修订与林业有关的法律、规则和条例,必要时,将根据林业政策的目标颁布新的法律和规则。
继《森林法》出台后,孟加拉陆续出台了《森林持续管理政策(1995-2015)》”、“《2000年森林法案》(修订)”、“《社会林业规则(2004)》”等政策法案,进一步强调通过人工造林来加强对森林采伐迹地和严重退化林地的恢复,同时积极鼓励开展参与性的社会林业活动,对非传统森林区域的休闲地和沿海地区开展人工造林,逐步扩大森林覆盖率。
值得一提的是,村社(乡村)森林在满足孟加拉内日常的木材、薪材、竹材、森林食品的需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全国几乎82%的林木和林产品均来自于村社森林。然而,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对住房、可耕地、木材和薪材的需求,村社(乡村)森林退化也十分严重,由此导致木材和薪材的供求矛盾日益扩大。虽然政府通过实施参与式的社区林业项目来应对日益增长的木材和薪材需求,减少森林退化,但小规模的参与式社区林业活动对森林恢复的贡献收效甚微,孟加拉森林和林地的退化状况仍在继续。
七、林业科研
孟加拉森林研究所是孟加拉在中央层面从事林业和林产品研究与开发的专业机构,它的前身是1955年在美国国际开发署技术援助下成立的东巴基斯坦森林研究实验室。该机构成立最初的目标是开发利用东巴基斯坦的森林及其产品。随着森林过度砍伐,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发计划署的协助下于1968年重组并更名为“孟加拉森林研究所”,成为一个开展森林研究的专门机构,隶属环境和林业部,位于吉大港市。孟加拉森林研究所下设有森林管理处和林产品处两个分支机构,根据树木生态条件差别,在不同地区设有21个研究站,其中,森林管理处由11个研究部门组成,即森林培育,森林遗传,红树林造林,种植园试验单位,森林经济,种子园,森林清查,土壤科学,森林保护和次要林产品研究等;林产品处包括木工和木材工程,木材物理,木材防腐,纸浆和造纸,单板和复合木制品以及森林化学等研究部门。此外,研究所还拥有一个图书馆,主要收集林业及与之相关的书籍,藏书超过12,000本;一个植物标本馆,收藏了超过16,000份植物标本;以及一个植物园,种植了100多种乡土树种和外来树种。
孟加拉森林研究所由环境和林业部部长领导下的11名相关学科成员组成咨询委员会,提供有关研究和其他事务的政策指导。目前全所约有70名专业研究人员和650名技术支持人员和工作人员。
孟加拉森林研究所研究项目主要涉及持续生产力的树木改良;建立克隆和幼苗种子园、种子林;微传播技术的发展;开发山地、平原和红树林苗圃、种植园及造林系统;种植园、村庄林业、木材工业的社会经济研究;建立森林和苗圃综合虫害管理系统;生态系统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物管理研究;优化木材用于工业和其他用途;改善木材质量、使用防腐剂提高林产品的耐久性;废木材的工业用途;开发改进的纸浆生产方法和从本地原料生产进口替代纸浆的研究、推广、培训和咨询服务等等。
八、林业教育
孟加拉有四所大学可提供林业本科及以上学位的专业学习,其中,吉大港大学林业和环境科学研究所可提供林业和环境科学的本科和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位,是孟加拉首屈一指的林业教育和研究院所。1、吉大港大学
吉大港大学是一所公立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成立于1966年11月18日,位于孟加拉吉大港市以北22公里的丘陵地带,面积2,110英亩,为孟加拉最大的大学校园。目前,吉大港大学下设有不同学科组成的学院和研究所,教职员工有1,000多人,在校学生约2.4万人。吉大港大学下属的林业和环境科学研究所是在孟加拉环境和森林部以及孟加拉森林局的帮助下于1976年成立的,是孟加拉林业教育的先驱研究所,1996年更名为林业和环境科学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77-1978年提供了为期4年的在职森林养护员培养项目(林业硕士),1978年之后设立了在职林业硕士项目、环境科学领域的环境科学本科和硕士项目,是孟加拉林业专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2、沙贾拉尔科技大学
沙贾拉尔科技大学成立于1986年,目前已扩展到7个学院、27个系和2个研究所(中心)。目前,有教师552人,在校学生约10,922人。此外,该大学在医学院下设13所附属学校,有4,000名学生。7个学院中的农业和矿物科学学院在1998年成立了林业与环境科学系。目前,林业和环境科学系提供4年的林业学士学位和林业硕士学位,平均每年约有50名学士和30名硕士研究生毕业,这些毕业生能够在森林和环境管理、治理、气候变化适应和缓解、生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国内、外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获得工作就业机会。
3、库尔纳大学
库尔纳大学始建于1991年,是一所公立大学,位于库尔纳戈拉马里的穆尔河畔。库尔纳大学由8所学院、29个学科系和1个研究所构成。库尔纳大学下设有林业和木材学科系,建于1992年,主要提供林业四年制科学学士学位和林业一年制科学硕士学位。由于学校校园接近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红树林分布的圣达班地区和森林缺乏的北部地区,鉴于这一地理因素的考虑,林业和木材学科在教育和研究中着重强调红树林经营管理;与此同时,随着国内对森林推广和社会林业项目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林业教育也侧重于社会林业、森林管理、森林树木改良和木材科学和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4、孟加拉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农业大学
孟加拉谢赫穆吉布拉赫曼农业大学成立于1998年,是政府资助的第13所公立大学,位于加兹普尔的萨尔纳,是由农业研究生院改制而成,农业研究生院成立于1983年,前身为孟加拉农业科学学院,是农业研究所下的学术机构,1991年成为一个独立机构。农业学院是该大学最大的学院,下设16个系,其中混农林与环境系从1996年开始培养农林复合与环境领域的毕业生,也为研究生提供硕士和博士学位,还与国际组织合作,在农林复合经营、环境管理、农村发展、粮食安全、土地利用等领域提供技术服务,参与项目规划等工作。参考资料:
[1] Badruddoza, K.M. 2001. National AgriculturalResearch System (NARS) – An Overview. In: M.A. Wadud Mian, F.M. Maniruzzaman, M.A. Sattar, M.A. Aziz Miah, S.K. Paul and K.R. Haque (eds.)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Bangladesh in the 20th Century. Bangladesh 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 & Bangladesh Academy of Agriculture, Dhaka. 3-18[2] Banglapedia. 2003. 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Bangladesh, Vol. 4, S. Islam (Chief editor),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 Nimtali, Bangladesh
[3] Bhuiyan, A. A. 1997. Agroforestry in Forest Land. In: M.K. Alam, F.U. Ahmed and S.M. Amin (eds.), Agroforestry: Bangladesh Perspective, pp. 85-97. Bangladesh Agricultural Research Council, Dhaka
[4] Ghani, A. 1998. Medicinal plants of Bangladesh-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Uses. Asiatic Society of Bangladesh, Dhaka. 460
[5] Hasan, M.K. and A.K.M.A. Alam. 2006. Land degradation situation in Bangladesh and role of agroforestry. J. Agric. Rural Dev., 4(1&2):19-25
[6] Hossain, M.K. 1998. Role of Plantation Forestry in the Rehabilitation of Degraded and Secondary Hill Forests of Bangladesh
[7] Iftekhar, M.S. and M.R. Islam. 2004. Managing mangroves in Bangladesh: A strategy analysis. J. Coast. Conserv., 10:139-146
[8] Khan, N. A., J. K. Choudhury, K. S. Huda and M. I. Mondal. 2004. An Overview of Social Forestry in Bangladesh. Forestry Sector Project, Bangladesh Forest Department, 198
[9] Momen, R.U., S.M.S. Huda, M.K.Hossain and B.M. Khan. 2006. Economics of the plant species used in homestead agroforestry on an offshore Sandwip island of Chittagong district, Bangladesh. J. For. Res., 17(4): 285-288
[10] Muhammed, N., M. Koike and A.W. Bitter. 2004. Investment analysis of Teak (Tectona grandis) - a case study on Sylhet forests of Bangladesh. J. For. Planning, 10:77-86
[11] Muhammed, N., M. Koike, F. Haque, M.S.H. Chowdhury and M.A. Halim. 2007. Assessment of Teak (Tectona grandis) timber sale and its associated price influencing factors: a case study on Sylhet forests of Bangladesh. Intl. J. Sustain. Agric. Tech., 3(1):42-48
[12] National Forest and Tree Resources Assessment (NFA). 2007. National Forest and Tree Resources Assessment (NFA), BFD/BSRRSO/FAO, Dhaka. 192
[13] Participatory Forestry Newsletter (PFN). 2005. Participatory Forestry Newsletter, Bulletin No. 4, September 2005, Quarterly Newsletter of Bangladesh Forest Department
[14] Siddiqi, N.A. 2001. Mangrove Forestry in Bangladesh. Institute of Forestr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Chittagong, Chittagong. 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