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林业信息

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林50多年后将被海水淹没

权威杂志《Nature》2015年10月14日 - 发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的一项研究结果称,到2070年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林可能被海水淹没,而海平面上升将会威胁沿海社区和有价值生态系统(如珊瑚礁、盐沼泽和红树林等)的长期可持续性。

红树林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研究人员估计,红树林每年每公顷的价值约为19.4万美元。红树林作为缓冲区,减缓了海浪和潮汐对陆地的冲击,通过将泥沙沉积物滞留在根部、抬高地面高度也有助于维持海岸线保持在海平面以上。如果红树林死亡或退化,沿海社区就会失去红树林的屏障作用。

红树林是对海平面变化最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红树林可以通过累积泥沙沉积物抬高地面高度而具有适应海平面上升避免被淹没的能力。

昆士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全球地表高程监测网络数据分析了整个印度太平洋地区红树林地表高程变化的最新趋势。研究发现,泥沙沉积物的来源决定着红树林地面高度的增加是否跟得上海平面上升的速度。在所有研究样点中,69%的样点海平面上升的速度超过了土壤表面抬升的速度。根据监测点的实测数据,研究人员建立了模型,模型模拟显示,具有较小的潮汐差和较少泥沙输入量的红树林,到2070年可能会被海水淹没。印度太平洋地区的红树林就属于这种类型。印度太平洋地区拥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红树林,但这一地区的输沙量由于人类活动正在下降,且预测显示这一地区未来具有较高的海平面上升速度。

模拟显示,在泰国、苏门答腊、爪哇、巴布亚新几内亚以及所罗门群岛的部分地区,红树林也将被淹没。泥沙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拦河筑坝。据估计,全球范围内输沙量减少约30%;湄南河(Chao Phraya River)三角洲输沙量减少超过80%。但状况并非都是如此,在东非、孟加拉湾、婆罗洲的东部和澳大利亚西北部,红树林可能会持续存在,因为这些地方有比较大的潮汐差和更多的泥沙来源。

研究人员表示,通过加快沉积物的沉积和维护湿地土壤,红树林就能跟上海平面上升的步伐,避免被淹没。因此,研究人员建议在将来的河流规划时要注意保持河流系统的泥沙输入,同时要逆转森林退化的局面,确保对红树林生存至关重要的充足的有机物进入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