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林业信息

气候变化下森林管理的5项原则

《世界林业动态》2010年7月30日发表中国林科院科信所侯元兆研究员的文章- 2008年南方冰冻灾害,把我们的森林变成了万顷“无头”林或“牙签”林。今年春季的西南大旱,又把我们的森林烤成了万顷“落叶”林或“焦炭”林。紧接着,夏季的连连山洪裹挟着植被,造成了频仍的滑坡灾难。

在极端气候下,好事坏事,森林都脱离不了干系。

气候变化下,森林应如何管理,如何发展,是林业部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林学面对的一个新问题。这里浅谈一下个人的思考。

在气候变化下,森林具有与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气候变化带来了许多对于森林的胁迫效应,因此人类对森林的管理也要发生变化,借以适应逐步变化了的森林生存环境。这是森林的未来出路。恐龙时代的森林极为高大茂密,后来气候变化了,森林就从规模、形态、结构乃至树种等,在亿万年的漫长演化中逐步发生了变化。即使在漫长的人类文明时期,森林也在逐步变化着和适应着。工业革命以来,森林又发生了变化。现在,由工业革命造成的温室气体积累所引起的(或加重的)全球变暖,特别是令人难料和频仍的极端气候,又在以新的机制胁迫森林。另一方面,森林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碳库,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完全可以由森林捕捉、封存起来。从理论上讲,森林不仅可以将现在人类每年排放的碳全部固化,也应当有能力逐步淡化以前的大气碳积累。这当然要看人类究竟愿意留出多大的空间给森林,和究竟愿意经营怎样的森林。

无论如何,人类都应当在这2个方面加以应对:一方面要驾驭森林适应气候变化;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展高效固碳且规模足够的森林生态系统,逐步消除温室气体,减缓气候变化。用这样的观点重新审视我们的森林管理和经营,会得出许多重要观点或产生针对传统观点的新理解:

第一,地球陆地表面上的森林生态系统规模太小,并且还在进一步缩小,不具备消除人类碳足迹的能力。中国也是如此。所以,胡锦涛主席提出中国的森林面积以2005年为基点,到2020年增加4 000万hm2的目标。增加的土地在哪里?从大的趋势来讲,既来自于现有的可造林土地,也来自于农业和牧业对于生态环境的出让。当然首先还在于对现有森林基础的保存,这种对于现有林区的保存,是没有商量余地的。

第二,地球陆地表面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已经比较贫瘠,不具备消除人类碳足迹的能力。中国尤其如此。所以,胡锦涛主席提出中国的森林蓄积以2005年为基点,到2020年增加13亿m3的目标。森林蓄积是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基础性指标,没有蓄积的森林,就是没有碳汇能力的森林。因此,提高森林蓄积,或者讲提高森林质量或碳汇能力,也是今后森林经营的方向和目标。

第三,我们必须认识到,究竟人类应当以怎样的手段追求森林的规模和质量,或者讲是追求森林的面积和蓄积?过去,我们曾经高度重视人的力量,几十年来都是以“改天换地”为基点发展森林资源,因此我们有了数量上世界第一的人工林。后来,我们又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迷信自然的力量,而拒绝了人的力量,我们把太多的恢复不久的和还需要人类呵护的幼林生态系统,扔给了大自然,基础的认识就是认为大自然可以为人类恢复出一个繁荣昌盛的森林资源。后果是,很多刚恢复的幼林,被强势的侵占性植物吞噬了,或者由于自然竞争重新退化了,至少是没有等来一个积极的效果。总体结果是我们的森林质量、碳汇能力、经济效益等被国内外所诟病。也就是说,我们拥有的这样的森林,应对极端气候灾难的“体质”和反过来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都是很差的,我们的森林处于双被动之中。

第四,今后,究竟选择什么样的森林管理理念和森林经营策略,来扩大我们的森林规模与提升碳汇服务(以及其他一些生态服务)是气侯变化历史背景下的根本性问题。近自然的森林,就是森林既能充分适应气候变化,同时又能高效固碳的最佳森林类型。近自然的森林,既非纯自然的森林,也非纯人工的森林,它是人类“模仿自然规律,加速发育进程”的产物,是大自然和人类的共同创造,是在保持天然林特质的基础上产生的响应人类需求的森林生态系统。它是迄今全世界所能够认识到的最可抗拒极端气候,又最具生态功能的森林生态系统,它的最高形态就是“永久性森林”(也称“恒被林”),它是在20世纪60-90年代面临环境危机,由欧洲林学界在历史上“恒续林”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理念。“近自然育林”的技术体系,是实现近自然森林的林学体系。近自然育林,包括对现有人工林的近自然转变和现有天然次生林的近自然经营两大领域。前者的典型代表是德国的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后者的代表是法国的天然次生林经营。

第五,我们不可能把中国所有的森林都引向近自然经营,但必须把主体部分的森林资源引向近自然经营。另外的部分,一些是基本按照农业经营方式,高度集约化经营的工业原料林,一些是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敏感地区的保护性森林。这就是森林的分类经营。因此,气候变化下的森林经营,仍然是分类经营的格局。就我国来讲,基于现实,所要突出的是多功能森林,这一类森林在30年的中国林业政策中是没有明确地位的,所幸,目前已经开始关注。

以上就是我们所能认识到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森林和实现这种森林的今后的五项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