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2025地球一小时”中国区主场活动在珠海横琴圆满落幕。亚太森林组织(APFNet)应邀参加此次活动,并在以“绿水青山的回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为主题的沙龙中,分享了其在推动区域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实践方面的经验和观点。
森林是地球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键自然解决方案。自2008年成立以来,APFNet积极致力于退化林地恢复、森林可持续经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生计发展等领域的工作,旨在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提升其生态服务价值。
活动主题沙龙“绿水青山的回报: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图/WWF)
在活动中,APFNet分享了其在中国内蒙古、云南等地的案例。在内蒙赤峰市喀喇沁旗旺业甸实验林场,APFNet开展了森林多功能经营试点,倡导“人工林近自然化、天然林高价值化、林副产品产业化”的理念,提升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旅游,促进社区发展。在内蒙科尔沁沙地南缘的敖汉旗,APFNet在三义井林场实施了沙化土地植被恢复项目,推动开展防沙治沙实践,有效改善当地生态环境,通过乡土树种与经济林混交改造项目,为当地社区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支持。在云南省普洱市万掌山林场,APFNet建立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基地,深入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森林碳汇能力的影响,并发布了国内首个国有林场碳潜力发展报告《万掌山林场碳潜力发展报告》,为提升林场森林碳汇能力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依托林场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推动森林体验与自然教育的发展,将林场打造成为集森林可持续经营示范、科研交流、政策对话、人员培训、自然教育和森林体验为一体的国际化交流平台和示范基地。
APFNet做交流分享(图/WWF)
活动期间正值“澜湄周”,亚太森林组织还重点介绍了其在澜沧江-湄公河区域的工作。作为APFNet的优先区域,组织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澜湄区域经济体成员的林业发展需求,重点关注跨境生态保护,先后实施了大湄公河次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综合治理项目,支持柬埔寨建立热带珍贵树种繁育中心,建立了中国-东盟林业科技合作交流机制(SANFRI),澜湄林业校长论坛和澜湄林业大学生夏令营等多层次合作和交流平台。目前,APFNet正在与区域内其他国际组织合作,推动建立澜湄地区森林防火合作机制建设,通过跨境保护、合作和交流,降低森林火灾风险,提升区域生态安全。
“地球一小时”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2007年发起,号召全球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每年三月的最后一个周六晚上自愿关灯一小时,以倡导与宣传节能减排行动,以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2025年“地球一小时”中国区主场城市设在珠海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活动以“琴澳联动”为显著特色,围绕“为地球献出一小时”主题,呼吁社会各界积极行动,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贡献力量,助力实现“自然向好”和“双碳”目标。